馬祖一直是欣蒂很喜歡的地方,去年第一次去了國之北疆-東引,展開了4天的四鄉五島之旅,不,並沒跑完,所以深留遺憾。有幸,在今年11月初又來參加了2023亞太高峰論壇暨全國民宿聯合會,以及「馬祖國際際藝術島」活動,這次絕對要趁機會仔細的欣賞馬祖,並好好的看清她多變又迷人的真貌。
馬祖由連江縣政府主辦的第二屆「馬祖國際藝術島」以「生紅過夏」為主題,深入探索四鄉五島,邀請了來自7個國家的藝術家和超過80組的創作團隊,與當地居民合作共創,呈現了70件多樣化的作品,包括戶外裝置、室內展覽、繪畫等,為馬祖島嶼帶來嶄新的藝術風貌,用當地特有的文化藝術凝聚出美好氛圍,也吸引了眾多來自國內外的遊客前來參觀。
而展覽結束後,主辦方考慮將其中超過20件作品永久或長期展示,這也將成為當地居民和未來到訪馬祖的遊客可以持續欣賞的藝術創作。
今年的馬祖國際藝術島以「生紅過夏」(tshiang ngoyngˋkuoˋha^ 怎麼唸?
ㄑㄧㄤ ㄛㄩㄣˊ ㄍㄨㄛˊ ㄏㄚˊ) 為主題,「生紅」指的是冬天新釀老酒,開罈過濾後的酒汁呈現桃紅色澤;「過夏」則是經過細心保存的老酒,通過夏天的錘鍊後,化作帶琥珀色澤、更溫潤順口的馬祖老酒,「生紅過夏」象徵如同老酒歷經時間的沈澱,經過一年醞釀發酵,成為充滿生命力的藝術盛典。
連江縣長王忠銘接受媒題採訪時表示,「只來一次,你不認識馬祖,只有親身體驗,才能真正了解馬祖!」馬祖四季各有其獨特魅力,不論是美食、美酒還是美景,都值得遊客多次造訪。
縣長王忠銘說,馬祖四季分明,擁有豐富的人文景觀特色,自2014年遊客人數從12萬人增長至預估2023年可達23萬至25萬人,平均每年增長1萬人。
王縣長指出,為了推動馬祖的觀光旅遊業,連江縣政府不僅計畫在2023年至2026年間投資30億元擴建福澳碼頭,也積極爭取188億元經費進行北竿3C機場擴建工程,預計明年動工,以大幅改善馬祖的海空交通問題。面對疫情後的旅遊需求,王縣長建議中央政府提供馬祖淡季旅遊補助,同時盡快開放小三通,促進馬祖旅遊觀光產業的活躍。
在這第二屆的馬祖國際藝術島中,包括了由在地策展人李若梅、曹楷智領導的「島內視角計畫」;以馬祖在地閒置民宅空間為創作場域的「轉厝計畫」;從東莒延續至東引,由馬祖青年蔡沛原策展共同創作的「迴島嶼吧」。
隨著疫情解封,今年特別邀請了日本的高橋匡太、胡宮雪娜;韓國的Kyungah Ham;德國的Lars Koepsel;法國的Emma Dusong;馬來西亞的劉靜怡,以及盧森堡的Sven Gastauer、Claudine Arendt等藝術家參展。
同時還特別邀請了韓國REAL DMZ PROJECT(真實非軍事區計畫)的策展人金宣廷,以及首屆芬蘭赫爾辛基雙年展的共同策展人Pirkko Siitari共同參與,回應馬祖的冷戰前線、海島經驗和信仰文化等議題。
位於南竿機場右方的《26據點》是馬祖戰地轉身轉譯再生計畫中的首要轉譯據點。這個地點以「海角藝隅」的名義由張正瑜構想,她採用了創新的轉譯方式,在保留現有結構的基礎上賦予空間新的功能。該據點最引人注目之處在於其開放性,原有建築隱藏在視線之下,因此在因應安全需求的同時,透過環境元素如步道、圍籬和扶手的增設,盡可能地保留了廣闊的海景天際。
在整理土壤時意外發現地下坑道的入口,因此發展出一個獨特的半戶外劇場空間。為了保護原有的人工結構質感,特地加建了屋頂,並透過採光格線的引導,以不顯眼但準確的方式標示出原有坑道的範圍。這個入口重新串聯了原本完全被埋藏的坑道,結合周邊新增的用餐空間、半戶外場所,以及據點周邊的連接,形成全新且具有運作性的空間關係和動線。
《轉厝計畫》以閩東語「轉厝」命名,即「回家」之意。邀請藝術與建築團隊進駐,以馬祖在地閒置的民居空間作為創作場域,讓藝術走進常民的生活,與馬祖家庭的情感記憶交會,結合歷史、記憶、地景的藝術創作,延伸進市街與遺址,並用當代視角重新詮釋閩東建築及生活底蘊,讓住居成為紀錄時間光譜的藝術地景。
以往在交通不便的馬祖,信件是島上人們與外界交流的重要媒介,書信文化也成為馬祖島上的另一道風景。
《收信快樂》作品取自手寫字常使用的開頭問候語,透過剪字剪花及多媒體影像的設置,讓往昔與現代的參觀者,相遇在同一時空當中。《消失的蟲洞》則呈現馬祖田野在地的書信,讓參觀者可以走入時光隧道,感受藏在書信中的千言萬語。
津沙聚落的《打開》–老酒玻璃屋,是一處宛如國外婚紗場景般美麗景致的山城,曾經是馬祖居民生活的充滿回憶的家屋,隨著時光流逝,逐漸荒廢。這件作品是創作利用馬祖高粱玻璃酒瓶建構了曾經存在但已不復存在的「門」。
門代表著進入家屋的一種儀式性動作,當門打開時,仿佛邀請人們進入一個同時存在於藝術與家屋廢墟之中的時空情境。透過玻璃的透明度和經過整理的植物,製造出不同層次的身體空間感受。將家的回憶轉化為島嶼和海洋的花園,營造出一個非常好拍攝的景點。
位於馬港沙灘的《海就是我的陸》是一件巨大的裝置藝術,由知名東海岸藝術家 伊祐.噶照以鐵件和除役軍艦零件打造而成,形狀像鯨魚般又像種子一樣穿透感十足的船艦。它象徵了穿梭於馬祖四鄉五島和台灣之間的海上船隻,這些船隻是島嶼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海洋即是我們的陸地,連結了島嶼與居民的定點,維繫著漂流中的島嶼穩定。
《海就是我的陸》收集了馬祖舊船的零件,包括來自除役軍艦或舊臺馬輪等的零件,並將其重新組合改造。錨鍊彷彿是船隻的樹根,馬祖特有的花崗岩代表了船隻的堅固外殼。這件作品結合了馬祖人對軍艦的重要記憶物件,呈現出馬祖人流動遷徙的歷史與記憶,尤其在日落時分,透過光影的投射,更是觸動人心的景象。
南竿梅石市街是一個凝聚多種時空向度的地方,起源自純樸的漁村,歷經戰地政務時期的多功能軍事營區,直至當代。這裡包含了兩種不同時期的住宅核心:東側的聚落遺址是由石頭和瓦片堆疊而成,而西側則有混凝土和木構造的民居。藝術與建築團隊參與其中,以當代的視角重新詮釋閩東家屋建築的生活底蘊。
《梅石營區軍官、士兵特約茶室》見證了國軍駐防的歷史,它雖然無法完全呈現背後的故事與辛酸,卻帶人感受當年的風塵歲月。
《窗外的風景》以拆除一樓鋁門窗形成的凹洞,回應著梅石2號的窗洞關係,讓住居成為對外連結的通道。這裡還置入一組結構框架,一方面加強2樓地板的結構,形成人們穿越的路徑;另一方面,透過鋁板的質感,近距離觀看時展現石頭的質感。這種結合藝術創作的手法,將室內與室外的場域連結。
《居住的地景》進行了微整修,整理了現有立面的紋理,展現出不同時期的木構造、RC構造以及中間傾毀的虛空間。透過沿街立面的穿透網牆創作,形成市街的質感。頂層以金屬構造包覆針織網修復部分屋頂,透過屋頂的開洞,讓光線進入住居當中,結合藝術創作,讓住居成為紀錄時間光譜所形成的流動地景。
《植物為星球計畫》以植物為媒介,召喚馬祖豐富的集體回憶,展示多元視角。展場中庭的微噴霧效果和漂浮植物球的裝置藝術,彷彿呈現馬祖濃霧籠罩的季節,也好像從海底往上觀望馬祖海面上漂浮的浮球。通過這種獨特角度,觀眾可以俯瞰馬祖的山川海洋景致,展現了馬祖特有植物以及宇宙視角重新詮釋馬祖島嶼景象。步入其中,從不同角度去細緻欣賞這片土地的獨特之美。
另外,「迴島嶼吧」計畫中的五件作品包含了東莒的「大船歸港─士官長的再生船屋」以及東引的作品,像是「鄰聚─中路街道家具共創設計」、「東引門牌夢想成為設計之島」、「守護」和「遠方的探照燈」等等。這些作品也被列為永久性展品,將長期展示,遊客前往東莒或東引時也千萬別錯過欣賞這些作品喔!
按讚加入粉絲團
延伸閱讀
- 【台中旅遊】「飛天豬奇遇記」大安區休閒農業小旅行 體驗大安美食與文化深度之旅
- 【台中低碳旅行】后里泰安低碳旅行一日遊 騎腳踏車體驗自然、文化與減碳的完美旅程
- 2024臺南關子嶺溫泉美食節 21日夜間開幕巡行因大雨取消 市集與舞台演出精彩 民眾熱情不減
- 2024竹山老街走讀x名間茶鄉體驗 百年打鐵舖、竹藝文化、老街美食與茶香品茗、茶灸體驗,二天一夜體驗南投之美
- 高雄洲際酒店湛露中餐廳於2024年再度推出秋季蟹宴 HAWKER 好客南洋餐廳則暖心獻上主廚家鄉經典滋味
- 秋風起 品秋蟹!台北福華推「季節嘗鮮·海味滿載秋季套餐」 期間限定當日直送 紅蟳、處女蟳、松葉蟹鮮美上桌 大嗑粵式、上海傳統蟹料理 經典台菜化身西餐優雅吃免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