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小鎮藝術節後設認知 – 美感生活背後的永續哲學

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2014年推動小鎮藝術節迄今已邁入第9個年頭,作為推動中臺灣文化及藝術的力量之一,今年度有別於往打破歷年單一定點巡迴展演方式改為舉辦,包括南投竹山鎮「第二故鄉生活美學巴士@沙龍」、彰化埔鹽鄉「豐依竹食」、臺中展區「明日鈴蘭祭冬季慶典」雲林林內鄉「水水林內-蝶與藝術共舞」等,形成四大區域帶狀跨域連線策展號召在地產業參與提示全民生活美學實踐平等參與文化公民權以生活美育扎根永續,以及對明日美好生活價值共創

「2022小鎮藝術節」會旅行的藝術節包裹社會設計的實踐實際的概念與行動包括:1.民間自主號召「社會改造」實驗型行動2.返家者新角色&新住民展文化多元平權」共榮共好3.藝術家與民眾共創「藝術方舟」公共參與4.突破年齡層限制框架「跨世代協力5.凝聚弱網絡協力社群聯盟「在地興業」合作雛型以及6.「庶民生活.日常美學」 醞釀永續社造力這次的小鎮藝術節便以這六大作為貫徹迴藝共響主題,推進藝術文化,共振彼方,期明日在地魅力

今年度策展主題迴藝共響攜手青創興業號召引發「行動」駐地藝術家與民眾共創「擾動」;規劃在地深度活動深化「感動」。

民間自主號召「社會改造」實驗型行動

四大策展場透過「社區自主」、「由下而上」啟動關心域庶民美學文化之「教育市集」(南投竹山-小鎮文創)鏈結在地青農社造之「埔鹽農市集」(彰化埔鹽-大有社區);倡議無剩餘生活行動永續日常慶典市集」(臺中-明日餐桌環境廚房);集結地方藝文推動者之「蝶與藝-藝術市集」(林內-雲林縣社區產業文化協會),藉由地方所重視的社會議題,民間自組在地聯盟,搭接平等、尊重、互助網絡化合作模式以創新的市集概念提示了小小的實驗性行動設計也可改變社會的可能性

顛覆我們對「市集」活動的想像框架!

竹山小鎮「教育市集」鼓勵孩童擔任小攤主,8歲的樂樂是最小的攤主,販賣的不僅是商品,而是更多年輕世代勇於自我表達的教育理念;大有社區「埔鹽農市集」串聯農村窯滾(窯烤趣)活動,讓青農攤販直送清早田園採收的最鮮蔬果到顧客手中,並分享在地農特產品小知識明日餐桌環境廚房「永續日常慶典市集」行動響應永續不該只是消費的口號,而可以是你我的日常;林內「蝶與藝藝術市集」將在地藝術家珍貴創作真跡從展廳搬到民間市集攤位,讓藝術更貼近生活在這場藝術饗宴盛會上,我們看到的不再只是中央單位由上而下的制式治理形式,而是所有在地策展團隊組織發動蘊含的量能及創意加值,以相同的執行方針發展出專屬地方特色的「社會改造」實驗型行動及生活美學體驗設計

駐點深耕竹山的小鎮文創-何培鈞執行長在南投竹山台西車站以「常民生活美學系列策展」,塑造竹山場域藝文能量共振圈。

竹山場域「教育市集」鼓勵小孩子設攤,小攤主們在自己的攤位上用繪本、闖關遊戲、有獎徵答等方式發揮創意,與逛市集的民眾互動以傳達設攤理念。

明日餐桌環境廚房將不具回收價值舊床單改造成件件美麗的新潮浴衣,讓民眾租借體驗環保永續也可以很時尚。

返家者新角色&新住民展文化 多元平權」共榮共好

在地社區營造可成功的關鍵除造景、造物外,更需「造人藉由「Back to the local」及在青年賦權、安定新移民、多元平權…等措施創造穩定的生活環境系統支持,讓越來越多人願意定點駐足、返回社區一同梳理在地議題、解決在地問題,並且藉由實質作為展現凝聚更多志同道合的有志之士同行,提升社區的包容性、開放性及共識凝聚力。

今年的小鎮藝術節作為地方社造舞台,鼓勵在地尊重文化差異,盡力消彌邊緣群體,以多元平權方式共榮參與:明日餐桌「菜市場剩食導覽」受庇護的返家者帶領民眾跨出舒適認知圈直追市場上每天被大量丟棄的剩食、醜蔬果,再現其利用價值;「聚落導覽」中返家者分享如何靠志工們的雙手一磚一瓦將接近廢墟的場域變成庇護者溫暖的家,在這裡「施與受」的界線變得模糊,大夥兒發揮自身所長,展現平等互助互愛的生活態度。

「菜市場剩食導覽」明日餐桌廚房與第五市場攤家,讓大夥兒一同體驗搶救醜蔬果及剩食的日常。

林內是個多元文化族群融合的農村聚落,本次「藝術喜事餐桌」及「社區料理的故事」以飲水思源角度從林內母親河濁水溪講起,採用當季時令產物,品嘗客家菜、閩南菜、創意料理、新住民料理等族群融合的在地多元菜餚,在象徵十全十美的圓桌上以產地到餐桌,透過「食」與「藝」的互動傳遞林內在地族群共融的文化縮影。

林內「社區料理的故事」以品嚐及說菜方式,分享各族群在林內落地生根的文化互榮。(照片/林佳麗老師提供)

藝術家與民眾共創藝術方舟 拓展公共參與

美籍藝術家保羅‧埃爾格拉(Pablo Helguera)在《社會參與藝術的十個關鍵概念》(Education for Socially Engaged Art: A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Handbook)中提及:總括來說,社會互動是任何社會參與藝術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其次,社會參與藝術是一個介於藝術與非藝術之間的混合、多領域活動,並可能永遠處在一個曖昧不明的狀態;最後,社會參與藝術是建立在真實(而非想像或假定)的社會行動之上。

2022小鎮藝術節在四大策展場域上勇敢嘗試以「藝術方舟」拓展公共性的藝術創作參與行動:竹山小鎮提取「常民生活美學系列策展」七件創作,邀約觀展者體驗竹山常民生活,品味常被忽視的日常美好;埔鹽鄉大有社區與在地強勁的風共存,化劣勢為創作力量,將「風」轉為「豐」饒,掛上孩童與老人家手繪之竹風箏,展現社區樂觀謝天的生活態度;明日餐桌拾起喝完即丟無舉足輕重的樂利包裝,透過志工之手形塑朵朵欲綻放的永續鈴蘭花串,提醒觀展者在邁向零剩餘的實踐路途上,一個人的力量可能有限,但全體的集結之力卻超乎想像的強大;林內「伴飛」則是顯化生態-紫斑蝶、水文歷史古物-石苟造型結合的紫蝶,其翅膀中融合了在地香蕉、鳳梨、芋頭、木瓜4種植物葉脈,表達林內脈脈相承以農為主,以及希冀年輕人返鄉乘風從業,代代相傳永續林內的想望

竹山「生活中日曬的回憶」:竹竿曬的是日常,廣場曬的是太陽的味道、鄰居間的親切問候大自然的恩典

「竹風箏-逐漸」結合「竹」與「風」的元素,串起每一個共創者創作的竹風箏成為大有社區藝術節入口意象,邀請觀展者們都成為小鎮藝術的參與者。

明日餐桌「永續鈴蘭燈幕」:不要小看自己生活中每個小小的環保作為,目標一致一起落實,也足以改變世界。

林內以鋁合金線,讓民眾自行者創作屬於自己飛行的形狀,再一起固定於寶隆紙廠骨構架上,「伴飛作品相互呼應、共同伴飛。

同為返鄉青農及藝術家的賴錦德先生分享「伴飛紫斑蝶翅膀中的創作密碼。

突破年齡層限制框架之「跨世代協力

Joseph Beuys(1921-1986)擴張的藝術社會雕塑是人人有潛能參與的藝術,人人皆為社會的造型者能力的承載者今年的小鎮藝術節志共創一個友善平等,提取美學涵養的社會互動藝術參與行動,在突破年齡層限制框架之下形塑「跨世代協力」之文化公民。

我能做什麼?我會做什麼?我願意做什麼?而「我們」,又可以一同激盪出什麼?

竹山策展團隊將件件藝術創作以可互動遊玩方式,讓不同年齡層之參展者成為定義藝術作品意涵的一員;大有社區在音樂會「十二婆姐」表演及「長者、環境、未來-36題愛上我」展現出在地青壯年將社區長者當作社區之寶,實踐「老有所用.長者為師」世代相依的大有生活;明日餐桌以環保手法呈現懷舊古早味的射飛鏢橡皮筋射擊、吊酒瓶、套圈圈等遊戲,讓不同年齡層的民眾以民俗童玩趣,找尋生活記憶的共鳴點林內「蝶與藝-藝術市集」中邀請成功國小、林中國小、林內基督教長老教會等教育單位,一同展現教學現場上如何融合地方鄉土元素,使學童不忘地方根本

在場場的社會設計活動鋪成中,再次讓觀展者省思及突破自我設限的年齡框架,鼓勵世代討論、參與,在世代差異中激盪出各種訴求間的互助可能,以傳承生活經驗與文化記憶,重塑世代前進、地方治理新典範,也讓社區看到地方新機會的可能性

「常民生活美學系列策展」藝術作品-「曬衣」,由大美生活提案所策畫,讓不同年齡層的觀展者皆可變參與者,經由大人小孩同曬衣之庶民日常行為強化與提升在地親和度與地域認同

大有社區音樂會中,長者們以社區工讀青年吳韋德的自創曲「大有風華」演譯「稻稻仔來農村樂」,祈求社區豐饒,庇護社區世代相依。

林內「舞蝶市集」中林中國小校長帶領小攤主與觀者進行神社立體書闖關互動遊戲,此遊戲也是林中國小校訂課程-穿梭神社時空的重要教具

凝聚弱網絡協力社群聯盟「在地興業」合作雛型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古早諺語

「與我同行,做我的朋友!」-卡繆

社區營造的「民主」深化永續作為,除了挖掘在地議題外,還要提出系統性的回應解決之道,為避免每次的解決方案淪為單次性不可永續落實的執行,在地社群必須透過資源共享、彌補個體差異劣勢,提出一套去中心化可共同落實的自主自治營運模式,打破社群邊界、串聯多元組織、網絡社群統合運作模式,並內化為自然的生活方式。

本次的小鎮藝術節在跨場域旅行的路中集結了164「在地興業」協力社群聯盟,活動精神擴大了在地所需協力的定義:不僅感謝NPO 、NGO等成熟的公益團體組織加入,也力邀連結在地小農與消費者的「社區支持型農業 CSA」、在地學校及藝文團體,並將協力單位擴及至起心動念並盡心力落實的社區協力志工、人士們,開放友善互助的展示舞台,讓在地議題在場場展覽活動中與參與者交流碰撞,期望相互跨出自己熟知的舒適圈,藉由觀念的轉換共同看見新的社會設計參與方案的下一步可行性作為。

竹山小鎮文創打破地域與年齡等限制,與大美生活提案所一同號召在地及周邊關心生活美學教育的社群聯盟響應小鎮藝術節(圖/竹山小鎮文創提供)

「菜市場剩食導覽」導覽員表示:這是第一次所領的導覽活動結束後聽到滿滿掌聲與共鳴回饋,感謝大家認同明日餐桌對剩食再利用的日常努力

「庶民生活.日常美學」 醞釀永續社造

有什麼東西是值得被守護的?

若我沒發現在地的美好,又怎知要如何守護?

2022小鎮藝術節貫徹「庶民生活.日常美學」策展理念以沙龍講座論地方議題、餐桌計畫嚐在地飲食巡遊走讀訪地理脈絡市集&音樂會串體驗人流,以誘發觀展個體藉由體驗、觀察、記實、咀嚼、內化、彰顯等五感體驗內化為深刻的身體記憶,期許因生活中擁有在地美好的情感鏈結,種下未來可主動承擔起永續社會責任(SDGs)的行動種子。

明日餐桌環境廚房於聚落中展出「永續飲食靜態展」,剖析持續性的永續社會實踐歷程

怪手諒布袋戲 – 以行動教學車及寓教於樂的互動傳承布袋戲傳統民俗技藝,激發新世代的學習動能。

林內驛站廊道上的「靜態食材特展」,以10道菜餚溫柔的述說在地多元族群融合故事

後記:

由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以下簡稱彰美館)主辦的2022小鎮藝術節策展理念為推動「以人為本」的藝術行動及社造實踐,藉由「共創參與、社群協力、文化復新」的行動參與壯闊大中部區域美學,帶動地方人口及社區居民共創具指標性、在地感及在地獨特性藝術心地標與新指標;結合策展、座談、共識會議及見學多元推廣活動,發展自主運作、永續經營的在地模式;建立社群協力、共同治理的良性循環,以共同開創地方創新與創生傳承文化。

彰美館在規範不長的時間內交付予雲科大團隊承辦,而年輕的老師們也毅然接受並努力完成。承辦的老師之一妍婷,是我們在創意生活設計所「青銀共課」的年輕老師,聽她們與彰美館及四大策展場域如何熱烈激盪構想,籌畫展前居民參與、共創公共藝術、新概念市集等,覺得社區營造的理念也在年輕老師們之間擴散,有種生命延續的愉悅感覺。

我們一起討論了四個場域的行動內容、行動背後的理念、行動的效果等,並試著將地行動合起來一起看,抓出這次小鎮藝術節行動所顯示的特色。由彰美館及雲科大作為總策展整合,尋找了竹山、林內、埔鹽大有、臺中展區等在地有經驗的社造團隊在上述居民參與、共創藝術、新概念市集等共同想法下,讓各團隊發揮創意,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包括對觀眾的也包括對小鎮內部的。

我們無法說這是個完美無瑕的計畫,也不會是美感飽和的呈現,但藉由彰美館、四地團隊與雲科大團隊的協力合作,將許多在地社會網絡連接起來、共同支持小鎮藝術節。

這個小鎮自我支持的藝術節想法與做法也許在未來還可以繼續發酵!

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黃世輝教授、廖妍婷助理教授  圖/目向創意有限公司 許翰殷總監

【小鎮藝術節資訊】更多精彩活動訊息及活動花絮,請上「小鎮藝術節」facebook粉絲團或「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官網查詢。

按讚加入粉絲團

延伸閱讀